1、学校要加强课程思政领导机制建设,提高教师的认识--学校要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让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在学科专业建设中“涨力”、教材中“显形”、论坛上“发声”。
2、学校要制定、完善课程保障措施---要制定一套有效地推进课程思政的保障体系,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运行保障机制,要从课程质量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方法入手,制定规划化的课程思政管理办法,以便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
3、教务处牵头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校在开展课程建设时,应明确将思政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作为课程质量标准的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列入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考核要点,要加强对课程培养方案、教案、教材选定、思政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
4、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的交流机制建设----思政课教师要定期与专业课教师开展交流,把好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载体”选择关。
5、重新审视、完善《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学业标准体系和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形成包含知识、能力、技能目标和思政目标的《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等,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
6、搭建素质教学交流平台—由教务处、团委、学工部、思政部等职能部门合作建立交流平台,切实推进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素养培养体系的“三位一体” 素质培养体系。
7、强化培训,重塑理念,让广大教师明白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质量观---杨福家教授曾说:“一流大学教出来的学生不但博学、优雅,而且懂得如何做人,并且是始终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合格公民。”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加快制定职业院校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标准体系。
8、要深入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 思政课教学--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景,要用思政课程的学术观点,解决“为谁主张”、“为谁服务”的价值追问,思政课程要上出“学术味”。要旗帜鲜明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要及时把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走进学科前沿、更有学术味、更有穿透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专业课程教学--切实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依据不同性质的专业课程,通过大量的与专业课相关的信息资源、典型案例的收集,结合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提炼出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资料载体,让专业课上出“思政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做到“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益。
9、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载体”的选择能力---要使广大教师明确本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岗位(群)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分析表》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中知识、能力、技术技能和素质要求,能有效结合课程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载体,把素质点通过合适的载体有机地融入知识的传授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价值观的引领者。切实把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